简述企业价格策划的流程(价格策划的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扫码手机浏览

本文目录一览:

定价的程序有哪些?

??定价程序:第一步:确定定价目标企业价格的制定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是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和总体战略的具体工作。因此,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定价目标。第二步:估计市场需求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一般情况下是成反比关系的。价格会影响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市场需求会按照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提高,市场需求就会减少。企业商品的价格会影响需求,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乃至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因此,估计市场需求状况是制定价格的重要工作。第三步:估算成本企业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进行成本估算,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能例外的。企业商品价格的上限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有关限制因素,而最低价格不能低于商品的经营成本费用,这是企业价格的下限(这里不包括短期的,由于某种原因个别品种的价格低于成本费用的例外情况),低于这个限度,企业无法维持再生产和继续经营。??第四步:分析竞争状况企业价格的制定除取决于需求状况、成本状况之外,还受市场竞争状况的强烈影响。对竞争状况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五步:选择定价方法。

2.简述价格策划应该遵循的步骤?

这个问题太大,但是一个产品的定价是绝对不能单纯以点来看的。但是作为外来物品,即以前中国根本没有这玩意,大体包括以下两反面。以快消品为例。

(一)改变用户消费习惯!

如果市场中已经存在类似产品,主要是替代品,那么也许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必须在一开始就弄清楚产品针对的群体,比如星巴克针对的是城市白领阶层;

第二,必须了解类似产品的价格情况,从而推算出目标群体的购买能力;

第三,在完成以上三步之后,就进入到具体的产品生产阶段了,以上述两点为基础,要考虑渠道、配置成本等等一系列的商业因素。

以上三点肯定不是全部因素,但基本囊括了所有重要的点了。这类产品进入产品就必须面对一种境地:改变用户消费习惯!

以星巴克为例,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在此之前的1997年,已经有上岛和两岸咖啡在国内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对于一个饮茶文化占主导的社会,咖啡作为替代品进入中国就必须解决掉和茶叶的差异化,茶叶在国内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即市场内产品的价格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需要,而咖啡进入中国想要走这样的策略,就必须针对全中国人,改变他们的消费和饮食习惯,这显然是很难得,况且已经存在着速溶咖啡这个市场了。与其针对全体国民,倒不如只针对一部分人群,最好是购买力最强的那一帮人------顺理成章的就找到了工薪阶层的白领,所以不光是星巴克的咖啡价格高而已了。相较于欧美那样咖啡已经普及到大街小巷的国家,请对照国内的茶。

(二)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但是如果在市场中不存在这样的同质产品和替代品呢?比如题主所提到的可口可乐,其实就简单得多了------找一个群体,不需要购买力最强,但是消费习惯必须是最好培养的!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现了青少年这个群体了。所以,这类产品要做的是: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所以,对于每种不同产品在华的价格策略,追溯到源头去看,就一目了然了。但凡是牵扯到改变消费习惯的产品,相对于国外,都不会低到哪去;但凡是牵扯到培养消费习惯的产品,价格都不会高到哪去。

定价的步骤有哪些?

产品定价过程大概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要达成的业务目标。

产品的定价是为了赚钱吗?不完全是。一般来说,定价目标可分为利润目标、销量目标和竞争目标三大类。市面上常见的如促销目标、去库存目标等目标都属于这三类目标当中的部分。

第二步:分析客户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会影响市场需求。在正常情况下,市场需求会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所以需求曲线是

向下倾斜的就威望高的商品来说,需求曲线有时呈正斜率。例如:香水提价后,其销售量却有可能增加。当然,如果提得太高,需求将会减少。

第三步:估计产品成本。

在原先的问答系列我们分享过一个观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成本的理解已经不能仅仅聚焦在产品开发成本上,而是要扩展到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范围。

第四步:分析竞争产品成本和价格。

如果市面上同一产品(或相似产品)在同一市场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脚通常是往价格低的那方走去。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对竞争产品进行成本、价格、质量等定价策略的分析,以知己知彼的状态去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有竞争力的价格,那么我们是很难吸引到消费者的。

第五步:选择产品定价方法。

企业产品定价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经营战略和价格策略、不同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选择不同的定价方法。常见的成本导向定价

法、竞争导向定价法、顾客导向定价法等。企业需要结合前面提到的自身业务目标、预计成本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产品定价方法。这里重点提醒一点,很多企业在定价的时候,喜欢用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定位自己产品的价格。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因为每家企业的产品的盈利目标都不一样,产品定位也不同,因此定价政策都不同,如果一味照搬别人价格,只会让自己陷入价格的漩涡。

第六步:确定最终价格。

最终拟定的价格需要符合企业的定价策略,这部分可以通过会议、通知等方式手段,征求企业内、外部人员(如内部的推售人员、外部的经销商等)对价格的意见。还需要重点关注是否符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及法令规定。

产品定价问题的复杂性,本质不在于它的难度有多高,而是因为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这其中我们往往也很难找到最关键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参考定价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定价准备者和决策者理清思路,更清楚自己在定价工作中该做什么,该解决什么问题,想达到什么目标,能否达成预期目标,比较现实可以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

定价策略有哪些步骤

定价策略可以按照评估量化利益并确定价格上限、衡量市场规模、确定最低限价、预测竞争企业的反应、确定投放价格、进入市场控制六个步骤进行。

一、评估量化利益并确定价格上限

在推广新产品时,企业应该准确地评估和量化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是功能性的,可能是与过程有关的,也可能是与关系有关的。关键问题是要从市场收集信息而不是轻信内部理念。通过评估和量化利益,企业可以确定有效的价格上限,这既可以从零开始为一种完全创新的产品确定价格上限,也可以相对于市场存在的其他产品确定价格上限。这个理论上的最高价格可能最终并不会被采用,因为在这个价位上可能没有市场,这个价位还可能为竞争对手留下了过多的进入空间;或是消费者实力强大,要求分享更多的产品价值,但是在开始所有的定价选择之前,知道封顶价格是必需的。

在许多标准的市场研究工具中,联合或权衡分析对于判断相对利益是相当有用的,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企业将新产品与相似产品进行比较。这类评估可以量化改进后的产品相对于原产品为不同客户增加的利益。权衡分析对于企业考虑功能之外的利益非常实用,它可以考虑过程利益和关系利益。新产品越具创新性,越能满足消费者在原来市场无法得到的那些需求,联合分析的精确度也就越低。在探索那些市场所不熟悉的产品特性时,终端越开放的市场研究方法越能更好地收集到信息。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消费者随心所欲地发表对产品利益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对供应商的假设做出反应。此时,市场测试和有针对性的小组调查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衡量市场规模

为新产品限定边界的下一个因素是确定在产品的利益水平上的潜在市场规模。对潜在市场的准确衡量不仅对于估计产品的生存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这还是分析产品成本的基本要素。利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哪些特殊的消费者群体更加重视新产品提供的利益,市场分析可以指出其中每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在本质上,它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小于等于最高价格的每个价格点的潜在市场规模有多大?

细分市场分析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价格水平的吸收力,还能警告企业不要将产品定价在市场的死亡区域上。如果定义恰当的话,每个细分市场都将对产品的利益拥有不同的观点,愿意为这些利益支付的价格也不同。而且,市场细分分析还能发出警报:某个价格水平是否加速了与本企业其他产品的自相残杀。估算在不同价格点上的市场规模可以为企业正确制定新产品的价格水平范围提供导向。它还能促进企业更好地估计该产品的利润率和更精确地估计成本。

三、确定最低限价

此外,企业还要决定产品的最低限价。企业可能因为根本无法正确分析,所以不知道制定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才能从新产品中赚到钱。建立正确的最低限价,要求企业孜孜不倦地进行成本基础分析。还有一个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底线,它可以通过精确的价值分布图表现出来。根据价值分布图,企业不会希望产品价格低于某个水平,那样的水平会对等价值线产生不恰当的向下压力,或者冲破了可信任的区域。成本叠加定价是一种“营养不良”的战略,把它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定价工具是不够的。使用成本叠加模型会使企业忽视整个定价范围的中部和上部的界限。但是对单位产品成本的精确分析后再加上一个代表最低可接受的投资收益率的毛利,将得到企业可盈利的最低价格水平。如果市场连这个价格都接受不了,那么企业就应该重新考虑这种产品的可行性。

四、预测竞争企业的反应

对于改进产品或模仿产品来说,企业必须清楚地评估其他竞争企业可能做出的反应,以避免新产品的价格损害企业和整个行业的价值。过低的投放价值很可能激起一场毁灭性的价格战。很少有竞争企业能够立即推出新产品来匹配对手提供的利益,因此他们捍卫市场的唯一选择就是降价。特别是对于改进产品,如果新产品的定价相对于增加的利益较低,很可能被视作激进的争夺市场份额的行为,而且经常会引发竞争对手强烈的反击。将产品价格保持在等价值线的中性区域里,只会引起市场份额一两个百分点的变化,这种变动被看成是一种威胁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如果中性区域很大,这样就留给新产品较大的定位选择空间。当企业推出创新产品或改进程度较大的产品时,它必须估计其他竞争企业会以多快的速度进入市场,自己的定价策略是否给竞争企业的攻击留下太多空间。

五、确定投放价格

新产品的定价界限确定以后,企业便可以开始建立具体的投放价格了。简单地说,新产品的投放价格是企业希望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本质上来说,这个价格描述的是希望消费者感觉到的价格,特别是与竞争产品相比时感觉到的价格。在建立投放价格时,企业应该尽量发现新产品能够创造的所有利益。但是,投放价格可能仍会低于在确定价格界限时所得到的最高价格。在推出新产品时,企业必须进行内部评估,确定如何在企业本身和消费者之间划分新创造出来的价值。这里没有正确的公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供应商可能收获90%的价值,也可能只收获10%的价值。企业还必须协调投放价格与其他目标的平衡。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新产品价格对本企业其他产品和品牌声誉的影响。

六、进入市场控制

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向市场介绍价格需要巧妙的沟通和良好的耐心。尤其是创新产品。但是无论新产品面临着什么样的定位,企业必须注意不要因为错误地执行定价政策而破坏其向市场发出的价值信号。新产品上市最初的6~12个月是其建立价值定位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这段时期,企业必须保证从上到下在每一个交易中对定价操作的牢固的控制。

然而如果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他可以选择许多不牺牲投放价格或市场价值感知的做法。最常见的三种方法是:将产品首先推销给那些特征明显或对市场有显著影响的消费者,派发免费试用品以及提供一段免费试用期。标准的折扣或回扣通常是错误的信号,因为它们事实上降低了投放价格,使消费者对企业宣称的产品会提供的利益产生疑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