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集五福网络营销分析(支付宝集五福营销效果)

扫码手机浏览

本文目录一览:

你看懂支付宝“集五福”背后的产品逻辑了吗?

支付宝“集五福”游戏规则:

1月28日,支付宝官方宣布,用户新加10个好友即可获得三张福卡,而在除夕当天的活动中,人们也能通过“咻一咻”获得福卡,通过福卡的积累和好友交换,集齐五福的用户即可平分2.15亿的现金大红包。

这游戏可穿越到你我都是青少年时期,小浣熊干脆面也玩过的类似的套路,集齐108将便可召唤神龙,但为了营销需要,总有那么几张卡片稀缺的要命,于是乎,小伙伴奔走相告,谁来跟我换卡……历史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当时的我们长大了,却依然中了商人的“圈套”。

豪赌2.69 亿,打造移动支付“ 社交关系链”

近一周莫名其妙增多的支付宝好友添加请求,随处可见的“求敬业福”朋友圈刷屏,皆是因为支付宝“集五福”游戏规则:用户新加10个好友即可获得三张福卡。用这一方法,支付宝意在强化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把微信朋友圈引流到支付宝中。去年春节,微信红包仅用两天时间便完成支付宝8年才完成的2亿张绑卡量。今年,阿里不甘示弱,豪赌2.69亿,打造移动支付“社交关系链”。用社交沉淀支付,激活支付宝尘封已久的关系链。

分析到这里,你若简单的认为,支付宝要分享社交红利,抢夺微信饭碗,就大错特错了。虽然“社交”是强用户粘性,但支付宝的产品团队并不傻,支付宝因支付而诞生,工具属性决定了走社交这条路根本行不通。试想,谁愿意在支付宝里闲着没事聊聊天?谁还不是,一切与支付相关的行为才让我们打开支付宝。

搭建“ 以人为核心” 的场景化移动支付

若要彻底搞清楚支付宝背后的产品逻辑,还得从9.0版的支付宝说起。9.0的支付宝,将支付宝钱包与支付宝合二为一,新增加了商家与朋友。商家与朋友是这次升级的根本。

商家是O2O,是线下。商家的推出,可视为过去几年支付宝线下资源的沉淀浮出水面。

至于“朋友”,支付宝的本质不是做社交,而是做基于社交的支付场景。例如朋友间的拆借,“借条”是个亮点。支付宝中的借条将现实生活中,熟人朋友间难以启齿的借还款需求规范化。借条可设置还款的时间与还款的利息,还款日期一到,便可从对方账户自动扣除。有借有还,才是真朋友。另外,支付宝的朋友间可互相推荐商家,可赠送卡券、电影券,由于支付的本质是真实身份的连接,这个连接使用户直接与场景进行沟通,显然具有更大的价值。

支付宝9.0与传统支付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支付最核心的是场景,但支付宝是“以人为核心”的“有温度”的支付方式。

比如,以前人围着场景转,去银行转账,去营业厅给手机充值,去餐厅结账……而现在,支付宝让场景集中起来,围绕着人转。这并不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商业逻辑中场景不重要了,相反,场景成为移动支付关系链搭建的重要部分。支付宝此次“集五福”就是将手机通讯录和微信中熟人的社交关系链引流到支付宝,为搭建以人为核心的场景化移动支付铺路。“场景”成为各大巨头争夺移动支付战场的重要资源。

运营可以引爆产品,但关系链需要时间培养

从营销的效果来讲,支付宝“集五福”更像是给用户强制注入了兴奋剂,虽然好友添加量激增,但强制构建起来的社交关系链,因“集福”起,或因“集福”止。想要重新激活社交支付关系链,需占领更多样化的移动支付场景,用户社交支付的习惯,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中国传媒大学 施林欣)

集齐五福对支付宝有什么影响?

影响:敬业福的稀缺导致大量用户对春晚的期盼,引起了大量的支付宝和春晚话题,逐渐形成了一个社会风向,产生了巨大的支付宝用户的活跃度。生了大量的某宝交易,最为直接的是在敬业福在2016年2月1日某宝售价99元/个。

敬业福是由支付宝策划的网络营销活动,支付宝的集福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8号-2月8日,只要聚满5个福字,含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敬业福,就可以与所有聚齐5个福字的人平分奖金,奖金在活动开始时是2亿,在2月2日,奖金增加到2.15亿。

扩展资料:

获取方式:通过支付宝提前添加好友活动获取;小年夜20:00分咻一咻红包中获取;春晚节目时段中支付宝咻一咻红包获取;通过好友交换获取。

获取技巧:由于每个支付宝用户目前只能获得3张福卡,如果你想抢先获得全5张福卡的话,可通过集几个用户的福卡到一个支付宝号中来凑齐五福图。2月7日春晚20点到24点的互动环节“咻咻咻”,会大量发出敬业福卡,参与即可获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敬业福

集五福活动对支付宝的影响

大部分人都在诟病这两年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大家费尽心思集齐五福后,只拿到极少的一两元人民币,某种程度上,支付宝在春节众多的红包活动中并未取得领先地位。但是,可能支付宝想要的并不是大家所想到的那些。总结了“集五福”活动中的亮点,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多一些新的看法。

1. 特定时间点的防御活动

春节发红包是中国传统习俗。支付宝选择在春节这个特殊时间点来进行“集五福抢红包”的活动,时间点选得真的很妙。要知道,春节正是一年中大家的时间最宽裕的时候,每个春节返乡的人,谁不是拿着手机不停地翻啊翻。

本来,过年时,因为快递停运等原因,大家会减少网上购物,降低支付宝的使用频次,更多地增加社交类应用的使用。支付宝在此时推出了“集五福”活动,其实是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用户有机会在这个时间点进入支付宝。同时让用户知道,除了微信、手机QQ、微博有红包外,支付宝有真实的不用掏一毛钱就可以得到的红包!

从某种意义上看,支付宝“集五福”是不得不做的防守行为,一是为了防止在流量低谷对用户数据产生影响;二是为了抵抗竞争对手而不得不做的选择。

2. 一年一部的年度大戏

认真观察后,你会发现,阿里的运营的同学最擅长的就是“造节”。从最早的“双十一”、“双十二”,到后来的三八女神节、淘宝造物节,一个个看似不太重要的节日,都被电商抓住了。春节,这个电商不得不休息的一个节日,阿里只能将自己的“亲生子”支付宝搬出来。

从2016年的春节开始,支付宝希望用户通过增加好友来集齐“五福”,最后大部分参与活动的用户都集到了“四福”,最后“敬业福”一卡难求,弄得这场大戏只能草草收场,而且得到了大部分参与活动的用户的差评。于是,2017年春节前1个多月,支付宝就推出了VR红包,让用户用手机实景拍摄红包藏匿点并收集红包,为春节活动热身。为了将上一年挖的“坑儿”填上,支付宝的产品经理也亲自上阵,在各种媒体上“自我检讨”,让用户在2017年更容易地集齐了“五福”。最后,2017年的大戏依旧效果一般,被大部分人抱怨1个星期的努力换不来一张公交车票。但是,参加并抱怨2016年支付宝活动的那些用户,在2017年还是照样热情地参加了“集五福”活动。虽然大家有抱怨,但是支付宝每年的年度大戏,依旧有很多人会“不计前嫌”地参与进去。

相信这个“集五福”活动会成为每年春节支付宝的标配,一次又一次地演绎下去。

3. 极好的品牌和市场传播事件

每年国内春节春运,可以说是地球上一年一度的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个时候,在城市里打工的白领会回到老家,还原到自己最本质的样子,和老家的亲戚朋友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往往是互联网产品下沉的最好时机。

虽然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中,电商已经不是个新鲜事儿了。但是对于支付宝这个独立的移动应用,在三四线城市的普及程度并不算高。通过一个简单的“集五福抢红包”的游戏,促进用户将“福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安装和使用支付宝应用。平均每个用户仅1~2元人民币的成本,就让用户安装注册了一个应用,并可能持续使用。要知道,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些新用户春节期间的奖金、红包等都可能用于在支付宝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甚至还有后续借贷的可能。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可以说用了并不多的营销费用,完成了一项传播度很高的事件,树立了自己的市场品牌,以低成本增加了大量新用户,并刺激了老用户。

想到此处,不得不给支付宝点个“赞”!

4. 在骂声中不断探索新方向

做产品有句话:“产品在于折腾!”这里的“折腾”的意思,更多的是告诉产品经理们,做产品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地给产品加入新鲜的元素,让产品在用户中有持续的活力。

这些年,很多人都诟病支付宝有个“社交梦”,要和微信对抗。其实,这两个产品有着极大的区别,微信在于社交,支付宝在于金融。只是由于微信的体量过大,而导致支付宝感到了压力,所以这两年不停地往“社交”方向靠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